核心提示: 美国媒体称,中国人的原子爆炸在政治上和宣传上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预料北京将说它已打破了白人垄断核武器的局面,这在全亚洲的稻田和茅屋都将有巨大的心理影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新华社发
时间:1964年10月16日
(一)
路透社今天从北京发出的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的“急电”,在白宫的专用电传打字机上出现以后不到几秒钟就被送交约翰逊总统了。
共产党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在全亚洲的稻田和茅屋都将有巨大的心理影响。
当西方军事分析家们解释中国的第一个核装置大概是一个粗糙的装置,并且中国还没有储存运载它的导弹或飞机的时候,亚洲人民不会听他们这些话。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二)
中国人的原子爆炸在政治上和宣传上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预料北京可能说它已打破了白人垄断核武器的局面,说这是说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应该期望中国去领导和支持它们的又一个原因。
口吐原子火的中国龙将改变在铁幕两边应用的几乎每一个外交和军事上的方程式。他将在北京同国民党中国、印度、苏联和越南的冲突中增加一个令人头脑清醒的东西,即使在目前这种东西只有心理上的作用。(出版日期:1964.10.15,1964.10.17)
《参考消息》登的不是一种观点,她可能是几种观点,甚至是几种不同观点,对读者来说有一个分析比较的机会。
-- 成思危
通过精选出来的信息,让我们掌握无限变化的大千世界,她是一个很集约、很经济但是内容又很丰富的一张报纸。
-- 喻国明
因为她是消息,而这个消息是用来参考的,所以她提供的是多元语境,她给你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结论。
-- 于丹
我12岁接触《参考消息》至今已40余个年头。《参考消息》帮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治水平,让我受益匪浅。
-- 天津大学杨书元
《参考消息》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特别是以外国人视角提出的一些批评性、建设性的东西。
-- 上海复旦大学冯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