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00年至2011年
【解说词】
2001年1月1日是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天。当天的《参考消息》以广阔的视野记载了这一千年交替、世纪变更的历史性时刻,并首次以彩印“珍藏版”的形式奉献给读者。
【解说词】
进入新世纪,《参考消息》坚持按报纸规律办报,在迎接挑战中改革奋进,迎来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展时期。
【访谈录】
周树春(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曾任《参考消息》总编辑):在世纪之交,《参考消息》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参考消息》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原来是限制性订阅,现在完全开放,你怎么体现参考性。第二,原来基本只是你独家报道国际新闻,现在传播渠道、信息渠道多元化,你怎么吸引人。
周树春(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曾任《参考消息》总编辑):当时我们提出《参考消息》“二次创业”这样一个观念,其中的核心,第一个是保持特色,或者说是恢复特色。就是毛主席讲的“种牛痘”和“见世面”。第二个是与时俱进。就是内容与形式,都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传播规律,以及读者新的需求。
【解说词】
《参考消息》坚持传统,与时俱进,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访谈录】
张铁柱(《参考消息》总编辑):坚持把报纸办成中国读者观察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倾听外部世界声音的一个重要渠道的办报宗旨,以她独特而别致的报道形式,在中国的媒体中独树一帜。
【解说词】
【关键词:万报之报】
《参考消息》有“国际消息总汇”和“万报之报”之称。作为中央授权独家转载国外及港澳台媒体报道的报纸,《参考消息》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她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自己的记者和选报人员,每天的报道面覆盖全世界几十个通讯社、400多种报刊及互联网。
【访谈录】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她是在别人报道的基础之上,有点像新闻文选式的,但她的时效性很强,主题性也很突出,所经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一份报纸可以当作很多很多的报纸来看,她是一个很集约、很经济但是内容又很丰富的一张报纸。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首先是文章事实讲述的清晰,事件观点传递得完整,而且是多样性的。大家看了《参考消息》之后,每天一张报纸就够了。
【解说词】
【关键词: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是《参考消息》报道的最大特色。《参考消息》忠实于原文的报道风格,追求“原汁原味”地反映原文的看法与立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
【访谈录】
范伟国(《参考消息》副总编辑):中国越开放,越需要了解世界,不是泛泛的了解,而是需要深入地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人与世界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有一种战略思维,一种全球视野。——《参考消息》的影响非常大,———她的影响更多的是对人的视野、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就变得心胸很开阔了,不再很狭隘了。中国人就总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解说词】
近30个语种的翻译人员,每天将精选出的新闻稿件“原汁原味”地翻译成中文,在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世界最新的信息。
【访谈录】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通过少数几条精选出来的最能反映世界变化的信息,能够让我们掌握无限变化的大千世界,———《参考消息》在汇集整个的世界媒体的精华方面,它是有传统和它的独特的一些能力和做法的。
【解说词】
【关键词:独特视角】
《参考消息》突出“外国人看中国”和“外国人看世界”的报道视角,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她客观、及时记录新闻事件,“神舟”飞天、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她全面、快速反映海外舆情,树立了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权威地位。尤其是追求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际问题,铸就了《参考消息》“独一无二”的参考特色。
【访谈录】
张铁柱(《参考消息》总编辑):参考性是《参考消息》的核心竞争力,是她的生存依据,是她的力量所在,也是她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根本原因。
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我觉得《参考消息》登的不是一种观点,她可能是几种观点,甚至是几种不同的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有一个分析比较的机会。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我觉得她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首先她这个名字———因为她是消息,而这个消息是用来参考的,所以她提供的是多元语境,她提供的是不同角度,她给你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结论。
【解说词】
【关键词:原创新闻】
2001年《参考消息》创办《周二专刊》与《周四特刊》,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看世界”的报道视角,而且增加了原创性国际新闻。《参考消息》驻外记者以邵云环烈士为榜样,践行“把地球管起来”的理想,奔向世界新闻现场。
【访谈录】
洪漫(《参考消息》前驻加沙首席记者):有时能亲眼看到炮弹打下来。
张海波(《参考消息》前驻喀布尔首席记者):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枪林弹雨,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爆炸。
徐群(《参考消息》前驻喀布尔记者):有时候还在睡梦中,有时候早上还躺在那里,发现那里又有爆炸。爆炸之后,说明你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解说词】
《参考消息》驻外记者走进震惊世界的911爆炸现场、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硝烟弥漫的伊拉克、冲突不止的巴以前线——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人们才能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来自现场的鲜活报道。
【解说词】
【关键词:参考情结】
“独一无二”的参考特色、“原汁原味”的报道风格,为《参考消息》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公信力与读者忠诚度,形成了珍贵的“参考情结”。“读起来有味,拿起来有用,放下去有感。”《参考消息》成为中国千万读者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访谈录】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应该说看《参考消息》已经是一个生活习惯了。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使我成为今天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成为一名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对我来讲,她是一张独特的报纸,因为我几乎看了她将近30年的变化。
【解说词】
《参考消息》以日均300多万发行量稳居中国日报发行量之首,而且世界排名不断前移。自2006年起,已连续三年名列世界第五。
【特效字幕】
《参考消息》发行量
中国第一
世界第五
【解说词】
根据权威调查,《参考消息》是中国阅读率最高的全国性日报。她不仅综合阅读率第一,而且精英阶层阅读率、大学生读者阅读率均是第一。
【特效字幕】
《参考消息》阅读率
综合阅读率第一
精英阶层阅读率第一
大学生读者阅读率第一
【解说词】
《参考消息》保持着中国报纸最具品牌价值的地位。近年来,她的品牌价值在全国报纸中一直名列前茅,并不断攀升。2007年被评估为57.97亿元,2008年65.21亿元,2009年72.96亿元。
【特效字幕】
《参考消息》品牌价值
2007年57.97亿元
2008年65.21亿元
2009年72.96亿元
片尾
【访谈录】
张铁柱(《参考消息》总编辑):《参考消息》从一份内部刊物到一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在中国的报业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参考消息》以她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作用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人。
【解说词】
《参考消息》历经80个春秋,走过风雨历程,创造了中国报业的奇迹。回顾过去,我们自豪:经过几代“参考人”的努力,《参考消息》从一份油印几十份、专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内参刊物,发展成名扬中外的“中国第一大报”。
【访谈录】
成思危:这是一份令人深省的报纸。
朱穆之:改革创新,坚持传统。
周树春:长期保持她的独特性。
解力夫: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张国良:发挥参考的作用。
吴建民:关键是与时俱进。
张铁柱:代表一种权威地位。
范伟国:值得你期待的报纸。
于丹:她仍然对我来讲是一张亲切的报纸。
李希光:在我个人的人生中,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喻国明:所以希望她能够越办越好。
【解说词】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参考消息》将以全球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和独特的报道,继续谱写“中国第一大报”的辉煌。
《参考消息》登的不是一种观点,她可能是几种观点,甚至是几种不同观点,对读者来说有一个分析比较的机会。
-- 成思危
通过精选出来的信息,让我们掌握无限变化的大千世界,她是一个很集约、很经济但是内容又很丰富的一张报纸。
-- 喻国明
因为她是消息,而这个消息是用来参考的,所以她提供的是多元语境,她给你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结论。
-- 于丹
我12岁接触《参考消息》至今已40余个年头。《参考消息》帮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治水平,让我受益匪浅。
-- 天津大学杨书元
《参考消息》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特别是以外国人视角提出的一些批评性、建设性的东西。
-- 上海复旦大学冯照平